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四、论战变法 政事堂发生了尖锐对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国历代旧法,究竟弊在何处?”

    卫鞅一笑,不假思索道:“秦国旧制,弊有其三。第一,以王道为本,杂以零碎新政,民无以适从。秦在立国之初,对周室礼治王道略加变通,而行治民之法。穆公以百里奚治国,力行德治,又引进旧楚国若干法令。简公之时,行‘初租禾’新政,摈弃旧制;时日无多,又复旧制。献公即位,欲行新政,然战事迭起,无暇以顾。时至今日,秦国仍是春秋旧制,距离战国新法差距甚大。此等旧制,只能治民于小争之世,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。”

    “此说真乃稀奇古怪!”新任太庙令杜挚拍案愤然作色道,“秦法之弊,若此等不堪,百里奚何以助穆公称霸诸侯!”

    卫鞅冷静道:“百里奚治秦,全赖一贤之力临机处置,无法令规制为后世遵守。此乃人治,绝非法治。是以,穆公百里奚之后,秦国陷入四代混乱而沦为弱国。请问太庙令,若百里奚有法可守,何以秦国百余年不能振兴穆公霸业,反倒尽失河西之地,从函谷关退缩到栎阳?”这番话诘难犀利,毫不忌讳地指责秦国朝臣视为神圣的秦穆公与百里奚,论理堂堂正正,政事堂大臣们虽愤然尴尬,却无言以对。杜挚气得呼呼直喘,硬是说不上话来。

    “第二弊?敢请高论。”公孙贾继续着问话。

    卫鞅道:“秦国旧制第二弊,法无要领,奖罚不明。世族有罪不罚,庶民有功不赏。农人耕有余依然贫困,军士战有功依然无爵。奋勇为国之正气,无以深彻激扬。”

    “啪”的一声,一人拍案而起,戎右将军西乞弧愤然高声道:“卿一派胡言!秦国如何有功不赏?在座文臣不论,单说武将,哪个不是一刀一剑,有了战功方做将军的?若有功不赏,景监一个骑士,能做到内史?车英一个千夫长,能做到卫尉?”

    “然也!”行人孟坼站起激昂道,“我看不是有功不赏,而是无功有赏!王轼无尺寸之功,竟取代战功累累的子岸将军,做了栎阳令!招贤馆诸多士人有何功劳?都做了县令郡守!”车右将军白缙立即跟上:“还有,你卫鞅有何功劳?拜了卿,派了官仆,宣号入朝,与太师比肩而坐?无功受禄,诋毁秦国,是何道理?”

    政事堂气氛骤然紧张,且完全脱离了正题,将矛头对准了卫鞅乃至《求贤令》颁布以来的秦孝公。甘龙、公孙贾肃然沉默。杜挚忍不住一脸笑意。这“孟西白”三将乃功臣之后,秦国显赫的军旅家族,三人齐出发难,大是非同寻常。秦孝公不动声色,丝毫没有对孟西白三人的突然发难表露出喜怒。左庶长嬴虔嘴角抽动,显然感到愤怒。景监见西乞弧公然拿自己和车英做挡箭牌,内心愤愤不平,却知道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,目不转睛地盯着卫鞅,生怕他无言以对。最紧张的是新任栎阳令王轼,他第一次见到激烈尖锐的朝堂较量,尤其是自己也成了箭靶,额头不禁渗出细汗。

    满朝目光齐聚卫鞅身上时,突然一阵仰天大笑,卫鞅从座中站起朗声道:“卫鞅所谈,乃秦国旧制之弊端。孟西白三位,何顾左右而言他?国家法令,一体同遵,方为法治公平。正因了诸位世族后裔有功便赏,方显得农人有功无赏、军士有功无爵之荒诞。世族有功便赏,岂能等同于庶民有功便赏?三位以世族之利比庶民之害,以世族之得比庶民之失,不觉荒唐过甚吗?此种说法,对秦国旧制弊端视而不见,何异于掩耳盗铃乎!孟西白三位,若能说出庶民有功而加爵受赏者,卫鞅自然拜服。此其一。”卫鞅话锋一转:“至于说卫鞅等人无功受禄,则大谬不然!武士阵前杀敌为功,文士运筹治国亦为功。天下为公。国家官署爵位,唯有才有功者居之。秦公《求贤令》昭明天下,要与强秦之士共享秦国。一个小小卿,何足道哉!”一席话义正词严,坦率辛辣。政事堂一片肃然,孟西白三人面色通红。

    公孙贾仿佛没有听见,平静问道:“敢问,秦国法制第三弊若何?”

    卫鞅也仿佛没有发生过方才的争辩,继续对答道:“秦国旧制,无聚民之力,无慑乱之威,此为第三弊也。何谓聚民慑乱之威?法令一统,令行禁止,有罪重罚,有功激赏,公正严明。如此,则官吏无贪,庶民无私,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人人奋勇立功,个个避罪求赏,朝野形成浩然正气,则国家不怒自威。秦人厚重坚韧,若元气养成,则必将大出于天下!”

    “好!”左庶长嬴虔拍案而起,“先生之言,大长秦人志气!舜帝当年赐给我嬴氏祖先皂游时,就曾预言,嬴氏一族必将大出于天下。不想千年之后被先生道出,大大吉兆也!秦国强大,必将应在先生之手。诸位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“好!吉兆!”话音落点,政事堂一片激昂。

    卫鞅的这句话,是流传在老秦人中间的一个久远的部族记忆。说的是嬴秦先祖大费与大禹共同治水有功,舜帝隆重赐给嬴氏部族以皂游大旗,并预言:“尔族,后将大出天下!”多少年来,这个故事在嬴秦部族中代代流传,人人坚信舜帝的预言终有一朝会变成真实。这句话,和“赳赳老秦,共赴国难”那句话一起,构成了秦人的精神支柱,构成了秦人的献身传统。卫鞅此言一出,左庶长嬴

四、论战变法 政事堂发生了尖锐对立(2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